2020年,赣锋锂电池收入超过12亿,同比增长110%。
2021年1-5月份,采矿业投资同比增长13.9%,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投资增长15.7%,增速降低3.6个百分点。2021年6月份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即CMI为120.47,同比降低9.13%,环比降低1.93%,依据CMI判断标准,100CMI≤130 稳定发展,市场不温不火,但要警惕市场下行风险)。
除西部地区外,其他三个大区增速均有小幅下滑。(文章来源:今日工程机械)。2018年至今月度CMI指数值变化情况 从日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公开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纳入统计的26家主机制造企业,2021年5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7220台,同比下降14.3%。从市场终端的情况来看,2021年6月前四周国内流通领域市场监测挖掘机开工小时数同比降低10.13%,环比降低6.1%。预测数据将根据上下游经济、投资和销售数据,以及一线市场的即时反馈,进行月度更新。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9%。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1%,比4月份高2.7个百分点。项目组认为,中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
丁仲礼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丁仲礼解读了碳中和的科学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国内外形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关键科学问题、任务设计和已有的初步认识,并就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等提出了初步看法。丁仲礼表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三端发力体系,碳中和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以及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该项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三方面进行组织,围绕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青藏高原率先达标示范区建议、政策技术分析研究设立9个专题进行研究。
这是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二、是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已有成果,丁仲礼还对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五方面观点:一、是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也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据了解,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作了题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近期围绕碳中和问题所布局的咨询项目进展情况。
丁仲礼表示,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中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在碳中和问题上,科技界依然任重而道远。他认为,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
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排放尚未启动。
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四、是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中国需积极研究与谋划、系统布局、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从能源消费角度论,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量,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实现净零排放。
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三、是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只能先给出一个框架性建议,以供科技界讨论、修正、完善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他认为,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已有成果,丁仲礼还对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五方面观点:一、是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也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
因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提上日程。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国家应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中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掌握话语权。丁仲礼解读了碳中和的科学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国内外形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关键科学问题、任务设计和已有的初步认识,并就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等提出了初步看法。
我国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丁仲礼表示,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
据了解,针对碳中和问题中的科技需求,中科院学部设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目标是设计初步路线图,可供研讨、修订、完善,同时在如何落实路线图上,提出操作层面的建议。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实现净零排放。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排放尚未启动。
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国需积极研究与谋划、系统布局、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据了解,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项目组认为,中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
二、是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
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
从能源消费角度论,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量,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丁仲礼表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三端发力体系,碳中和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以及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应运而生,并接受各国金属货币的存款,转过来发行一个银行票据,可以在欧洲乃至全球流通,解决了结算和支付功能。
预计我们将会听到更多关于城镇化和各类刺激增长手段的说辞。
十多年前,中国出台国企改革政策,在"抓大放小"的口号下削减对它们的直接补贴,关闭或私有化经营不佳的企业。
和许多朋友一样,我参加学会工作是因缘际会。
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新阶段,增长速度出现换挡期。
据说2002年郎咸平等人在讨论企业家原罪问题时把原罪定义为一些企业家用不正当手段行贿牟取暴利。